52english.com - 我爱英语网

我爱英语网 | 52english.com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考语文 >

《朝花夕拾》中各篇的往事描述与现实批判

时间:2023-08-15 11:40来源:我爱英语网 作者:52english.com 点击:

《朝花夕拾》中各篇的往事描述与现实批判

力山老师/整理

2023年奉贤区一模卷有这么一道名著综合题:有人说:“《朝花夕拾》追忆往事却不忘现实,在描述往事中夹杂着犀利的批判。”你能结合具体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不少于60字)


在解答这题之前,我们先了解《朝花夕拾》的含义:《朝花夕拾》这个题目拟得非常有诗意,运用了中国古代对对子的手法。


“朝”对“夕”,“花”对“拾”。


朝:早晨——少年。

花:花朵——美好(说明对过往的童年是非常怀念的,有最疼爱的他的长妈妈、有敬爱的藤野先生、有他在百草园所经历的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有他的好朋友和他的小隐鼠。这些记忆对鲁迅来说都是非常美好的)。

夕:黄昏——老年(这里跟前面的少年相对,表明鲁迅现在是在老年时期回忆往事)。

拾:拾取——回忆。(拾,即是拾取,暗指回忆)

《朝花夕拾》这个题目的含义,连起来就是少年的美好的事情,到了晚年慢慢地回忆。

上题的要求是从“描述往事”中对现实的“批判”。学生要从两个方面来回答:一、《朝花夕拾》里的十篇文章分别讲了什么,从中选一篇概括往事。二、所选的文章对现实具有怎样的批判性。

1、《狗.猫.鼠》

内容概括:小时候的鲁迅特别讨厌猫,还特地在文章中清算了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时而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

现实批判:写猫的“媚态”和幸灾乐祸,折磨弱者的性格,表达作者对弱者的同情,对压迫者的憎恨,批判了“自鸣清高”、“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的现代评论派的“正人君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2、《阿长与<山海经>》

内容概括: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文章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由憎恶阿长到讨厌阿长,最后到喜欢阿长和尊重阿长。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鲁迅对她寻购并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充满了尊敬和感激。(鲁迅曾对父母提过,但父母认为这种书是杂书,不应该读。他们认为鲁迅应该读经子史集之类的书,对鲁迅的需求不理解也不理睬。但惊喜的是,阿长把这件事放在了心上,并满足了他。可见阿长对他的疼爱。)


现实意义: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作品表现了鲁迅对长妈妈的怀念、内疚、祝愿之情。在鲁迅的人生历程中,长妈妈曾起过那样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当时年纪小,他最后竟不知道阿长的真实姓名和经历,这是多么叫人内疚的事情。他所能做的,只有祈祷仁厚的地母,安息长妈妈的灵魂。


3、《二十四孝图》


内容概括:“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元代郭居敬辑录24个孝子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后配上图,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封建孝道的通俗读物。鲁迅从自己童年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写出他在阅读里面的故事特别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这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


现实批判:此篇中,“理性的批判”即鲁迅通过对《二十四孝图》的理解,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思想的封建,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批判了封建孝道对人思想的毒害,揭示了中国儿童可怜。表现了鲁迅对白话文的捍卫和对封建孝道的猛烈抨击。

4、《五猖会》

内容概括: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现实批判:童年的“我”对观看迎赛神节这一传统节目抱着的急切的心情,当我准备去看赛会时,父亲却在这时逼“我”背诵《鉴略》,“我”感到无比扫兴和痛苦难受。批判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5、《无常》


借迎神赛会及舞台上所见,描写了无常“鬼而人,理而情,可怖而可爱”,“爽直、爱发议论、有人性”,而被“下等人”所喜爱的动人形象。


内容概括: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人与鬼的世界的对比中,又给讲“公理”、“正义”的正人君子以一击。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安慰。同时,文章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只能在冥冥中寻求寄托,寻求“公正的裁决”。

现实批判:此篇中,“温馨的回忆”指对当时乡间迎神会的怀念和对“无常”形象的喜爱。“理性的批判”指文章暗指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辛辣的嘲讽。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内容概括:鲁迅生活的百草园曾经是他的“乐园”。慢慢地,鲁迅到了上学年龄,家里人要送他去读书,于是他不得不离开他的“乐园”去往一个叫“三味书屋”的书塾读书。鲁迅在三味书屋生活了7年,对当年三味书屋的陈设记忆犹新,对寿镜吾老师的严厉、自己的“恭敬”历历在目,从中可以体会到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正因为鲁迅接受了寿镜吾先生如此典范的文学熏陶,他才能在文学上成就非凡。

现实批判:本篇主要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批判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7、《父亲的病》

内容概括:鲁迅年轻时,父亲患水肿,长年无法康复,于是家里请了两位诊金高昂的所谓“神医”来看,并开了不少奇特的药方,然而却无一见效,最终,父亲还是死了,但鲁迅家里为此却负担了巨额的医药费。让人可气的是,听说那俩“神医”还天天坐着轿子阔气着呢,生活好得很,还康健,这件事在鲁迅心里一直无法释怀,并决心奔赴日本学医,拯救病危的中国病人。文章体现了当时旧社会庸医的无能,他们明明知道病已经没法治了还故意蒙骗,看似开的是神丹妙药,其实就是故弄玄虚,使用障眼法,对病是没有一点疗效,搞得家人东奔西走,到头来还是白忙活一场,并且对治病只是忙于应付而草草了事。


现实批判: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批判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8、《琐记》


内容概括:童年时,隔壁家有位表面对孩子好,实际是暗中使坏的衍太太,她让孩子做危险的事,给鲁迅看不健康的图片,教小鲁迅偷妈妈的首饰,但却对自己的孩子十分严格。接着,鲁迅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这让他感受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

现实批判: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在这个求学的过程中,鲁迅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他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9、《藤野先生》


内容概括: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期,在仙台地区医学专门学校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同时,他也遇到了令他尊敬的藤野先生。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深深感染了鲁迅,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现实批判: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幻灯片)事件令作者感受到身为弱国国民遭受的屈辱,同时也看到国人的麻木,这使他产生了弃医从文的想法。批判了当时中国留学生的麻木不仁,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10、《范爱农》

内容概括:鲁迅追叙了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一开始对他的印象是不好的,原因是范爱农的老师徐锡麟被杀害后,他竟不同意发电回国。而辛亥革命后的范爱农,正直倔强,对现实失望,最终悲惨死去,使鲁迅变得景仰他了,这燃起了鲁迅的革命热情。范爱农的一生正代表着那时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际遇和境况。

现实批判:文章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尤其是辛亥革命后对知识份子的打击与迫害,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上题参考答案:

《五猖会》中写儿时的作者为了能到东关看五猖会,不得不硬着头皮应对父亲布置的背书任务,以致对五猖会都失去了兴致的故事,批判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父亲的病》中写作者的父亲患病后家人寻找“名医”治病,“名医”收高额诊金,开奇怪药方,父亲用药后却病重去世了,批判了庸医故弄玄虚、草菅人命的社会现象。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